在重慶,從兩江交匯的朝天門碼頭出發,順著長江一路向東穿崇山峻嶺,高峽平湖顯現,巴山楚水的氣質也略顯不同,到了渝東北巫山,端午時節便可感受醇厚“山味鄉情”了。
巫山人長在大山,愛著峽江。一江碧水熱情回饋著這里的人民,兩岸青山間產生了這兒的鄉情。巫峽地區的人們過端午有些特別:初五、十五、二十五三個日子都要過,分別謂之小端午、大端午、末端午,以大端午最為隆重。據說,是因為重情重義的巫峽兒女為陪伴屈原的靈魂,就過上了三個端午。
西漢《淮南子》一書有言:“大足以容眾,德足以懷遠。”粽子的一“包”一“容”間,不僅抖落出中華先民的智慧和汗水,也折射出兼收并蓄、有容乃大的優秀民族品格。
在巫山縣城的神女市場,賣粽子的商販往往在六月漸多。賣菜孃孃們坐在板凳上,雙手靈活地在竹葉與棕葉之間穿梭,隨著她們有節奏的捆綁,不多久,粽子就包好了。掛在椅背上的青綠粽子,一串串垂在廣東路晨光的律動中,煮熟的粽子用清水泡在大大小小的水盆里待售,竹框里粽葉翠綠,棕葉嫩黃,春的綠色主調在夏的街市,展示著峽江人的生命力。
在巫山,特有一種白粽,其品質干凈質樸,煮熟的白粽浸在涼水中每天換清水一次,加之巫峽竹葉有保鮮作用,可幾天不腐。剝開青綠粽葉,粽子玉白晶瑩,形狀小巧精致。吃時沾白砂糖,口感砂糯甘甜,清香有嚼勁,味道樸素,耐人回味。有食客說:吃過現今外地各式花哨的粽子,巫山白粽的質樸真味最是難以忘懷。
舊時,端午清晨。巫山城內城外會響起此起彼伏的鑼鼓聲,十幾支隊伍匯聚到紅石梁。巫山子弟都光著膀子,穿著紅褲頭,扎著紅頭巾,當一聲銅鑼響起,船兒迸發時,只見浪花飛濺,兩眼白茫茫。岸邊吼聲震天,每個觀賽的巫山人都在歇斯底里,像是積蓄了多年的力量瞬間爆發。
那時男人劃龍船,女人便頭天晚上就忙著包粽子、煮鹽蛋。
第二天早晨,男人剛出門,女人就挎起個竹籃,來到江邊河壩。男人劃船時,她們就用一塊塊紅的、黃的、藍的布巾,在空中揮舞。和著船上的節拍,高喊:
“讓你兩船水喲,橈片擺起耍喲,天才剛剛亮喲,劃到神女峰喲!”
端午夜半,巫山長輩就會早早地準備好艾蒿,一束束捆好,然后將有濃烈芳香的艾蒿束系于大門兩側,艾蒿能否驅邪我們似乎難以考證,小時候曾用艾蒿煮過的水洗澡卻是每個孩童的兒時記憶,皮膚上的小疙瘩在艾蒿水滋潤下很快就恢復。當夏夜蚊蟲猖獗時,鄰居老爺爺會點燃一大束艾蒿葉子,屋里屋外游走一番,讓散發濃烈艾蒿香的煙將蚊蟲趕跑,月光下,外婆尾尾道來著屈原投江的感人故事,一陣和風隨端午節的熱情從巫山頂吹過,吹散了生活中的艱辛,生命中的不如意,直至大家都做了個甜香的酣夢。
“飯筒角黍纏五綵,楚俗至今猶未改”,裹在粽子里的,正是濃濃的巫山鄉情,盛夏陽光下,一艘艘長江輪船順江而行,船身上馱著耀眼的光亮,在寬闊巫峽口的黃金水道輕松游弋。
此時的我們不妨發出美麗的邀約:
“鄉情知多少,何不赴巫山?”

“鬢符腰艾去紛紛,荷葉荷花匝水濱。”
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
我們又迎來了
一年一度的
無論是吃粽子
還是劃龍舟、佩香囊
今日端午
愿大家:
長夏清涼多樂事
歲月靜好常安康
作者:周子杰